目錄
在當前房價高漲的背景下,許多父母希望能幫助子女減輕買房壓力,甚至直接贈送房產。然而,想將房產或財物無償贈送給子女並非簡單的事情。許多常見的行為,如幫忙繳房貸、低價賣房等,可能被視為「贈與」,引起國稅局追徵贈與稅。本文將詳細解析這些行為,並提供避免稅務問題的建議。

贈與稅是甚麼?
贈與稅是指當個人或法人將財產無償轉移給他人時,所產生的一種稅負。在台灣,這種稅負適用於財產或金錢的轉移,不論是現金、房產、股票、土地等,只要在法律上被認定為「贈與」,就需要繳納贈與稅。
贈與稅的徵收依據是財產的價值,並且會根據受贈者與贈與者之間的親屬關係不同而適用不同的稅率。親屬關係越近,稅率相對較低。根據台灣的稅法,受贈人每年可以享有一定的免稅額度(例如每年244萬台幣),若超過這個額度,就需要根據超過部分的價值繳納贈與稅。
在進行贈與時,若未依照規定報稅,且未繳納應有的稅金,可能會被國稅局追徵稅款,甚至會面臨罰款。因此,了解贈與稅的相關規定和免稅額度,並規劃好贈與方式,對於避免額外的稅務負擔至關重要。
6種常見的贈與行為及其影響
以下六種行為,在父母資助子女買房時可能被視為贈與,並需繳納贈與稅:
- 幫忙繳房貸:若父母為子女償還房貸,且金額超過年度免稅額(244萬),將被視為贈與。例:父母償還子女500萬元房貸,扣除免稅額後仍需繳納贈與稅。
- 用自己名義為子女購房:父母使用自身資金無償為子女購房,這筆錢將被視為贈與,可能需繳納贈與稅。
- 低價賣房給子女:若父母將房屋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子女,這會被視為贈與,需繳納相應的贈與稅。
- 無償免除或承擔他人債務:若父母代子女償還債務,差額部分也可能被視為贈與財產,需申報並繳稅。
- 未成年子女購置財產:父母為未成年子女購置房產或其他財產,也會被視為贈與,需向國稅局報備。
- 二親等內親屬間的財產買賣:在二親等內親屬如兄弟姊妹間,財產買賣會被視為贈與,需主動申報並提供相應文件證明是合法買賣。
如何避免贈與稅問題?
為了避免贈與稅,父母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:
1. 善用免稅額進行分年贈與
每年父母可以給予子女244萬的免稅額,若房產市價較高,可選擇在幾年內分期給予子女現金,累計免稅額,以減少贈與稅的負擔。
2. 以買賣方式進行資產轉移
建議父母以正式的買賣方式進行房產轉移,並保留好金流紀錄和申報資料,以證明交易是正常的買賣,而非無償贈與。
3. 提前規劃房產分割
若計劃將房產分給子女,可考慮在3~5年前開始進行贈與,將房產分割為每年免稅範圍內的份額進行移轉。